儿童牙齿发育畸形并非一蹴而就,其成因复杂多样。不良口腔习惯是主要 “推手”—— 比如长期吮指、咬唇、吐舌,会导致牙齿受力异常,逐渐出现排列紊乱;乳牙过早脱落或滞留(乳牙未按时脱落,恒牙错位萌出),会打乱牙齿生长的 “秩序”,引发恒牙萌出位置不足;此外,遗传因素、营养不良(如缺钙影响骨骼发育)、呼吸道疾病(如腺样体肥大导致张口呼吸,进而改变颌骨发育)等,也可能诱发牙齿畸形。
乳牙期(2.5-6 岁):此阶段主要纠正不良习惯,如发现孩子有吮指、咬物等行为,可通过佩戴简单的活动矫治器引导颌骨正常发育,同时及时治疗龋齿、乳牙滞留等问题,为恒牙萌出 “扫清障碍”。
替牙期(6-12 岁):这是牙齿畸形干预的 “黄金期”。若出现乳牙早失,需佩戴间隙保持器维持恒牙萌出空间;对于轻度牙齿不齐、龅牙倾向等,可采用功能性矫治器刺激颌骨生长,引导牙齿自然归位,此时干预能大幅降低成年后正畸难度。
恒牙期(12 岁以后):恒牙基本萌出后,若仍存在明显畸形(如严重拥挤、反颌等),则需通过固定矫治器(传统托槽牙套)、隐形矫治器等进行系统正畸治疗,通过施加温和力量调整牙齿排列,实现美观与功能的双重改善。
值得注意的是,儿童正畸并非 “越快越好”,需遵循牙齿和颌骨的生长规律。过度追求 “快速矫正” 可能对牙齿和牙周组织造成损伤,家长应选择正规口腔机构,由专业正畸医生评估后制定治疗计划。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,儿童正畸手段日益多样化,如隐形矫治器兼顾美观与舒适度,更易被孩子接受,让矫正过程不再 “痛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