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齿发黑=内部腐烂?口腔科普:真相与预防解决指南
发布日期: 2025-09-09
阅读数: 83

“牙齿表面发黑,是不是里面已经烂成洞了?”这是不少人发现牙齿变色后的第一反应。事实上,牙齿发黑与内部腐烂不能直接划等号,其背后原因多样,处理方式也截然不同。结合2025年全国口腔健康科普周的宣传主题,我们邀请口腔医学专家为大家拆解牙齿发黑的“真相密码”,并送上预防与解决的实用攻略。



微信截图_20250716163107

牙齿发黑≠内部腐烂,两类成因要分清

牙齿结构由外到内分为牙釉质、牙本质和牙髓,发黑现象主要与前两层相关,可分为外源性色素沉着和内源性病变,仅有部分内源性病变与“内部腐烂”有关。

外源性发黑:可逆的“表面问题”。长期饮用咖啡、浓茶、红酒,或吸烟、嚼槟榔,以及食用巧克力、酱油等深色食物,色素会逐渐沉积在牙釉质表面,形成黄褐色或黑色斑块。这种发黑仅停留在牙齿表层,未损伤牙体组织,通过专业清洁即可改善,属于“可逆性问题”。此外,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,牙结石堆积也可能导致牙齿外观发黑。


内源性发黑:警惕“内部警报”。若发黑由牙齿内部病变引发,则需警惕:一是龋齿(蛀牙),细菌侵蚀牙釉质后深入牙本质,形成龋洞,外观表现为黑点或黑线,若不及时治疗会继续向牙髓发展,引发疼痛;二是牙髓坏死,牙齿外伤、感染等导致牙髓组织死亡,坏死物质渗入牙本质小管,使牙齿整体呈暗灰色或黑色;三是发育异常,如儿童期过量摄入氟导致氟斑牙,或服用四环素类药物引发四环素牙,牙面会出现带状、窝状黑斑。

简单判断方法:用牙签轻触发黑部位,若表面光滑且无不适,多为色素沉着;若表面粗糙、有凹陷,或伴随冷热敏感、疼痛,大概率是龋齿等病变。


预防牙齿发黑:做好“日常三件事”

口腔健康的核心在于“预防为先”,做好以下三点,可有效降低牙齿发黑风险:


科学清洁,拒绝“色素残留”。每天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,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,每次刷牙不少于2分钟;饭后及时漱口,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缝;每周使用1-2次含温和摩擦剂的牙膏,帮助减少表面色素附着。建议选择含氟牙膏,增强牙釉质抗龋能力,但6岁以下儿童需在家长指导下使用,避免氟摄入过量。


控制诱因,减少“伤害来源”。减少深色食物和饮品的摄入频率,饮用时尽量用吸管,缩短液体与牙齿的接触时间;戒烟限酒,避免嚼槟榔;儿童时期要特别注意,避免饮用含氟量超标的水,生病时遵医嘱用药,防止四环素牙、氟斑牙的发生。


定期检查,抓住“早期信号”。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,医生可通过视诊、探诊及X光片,及时发现早期龋齿、牙结石等问题。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,建议增加检查频次,儿童可及时进行窝沟封闭、涂氟等预防措施,老年人则需关注牙周健康和假牙护理。


对症解决:不同发黑情况的“处理方案”

发现牙齿发黑后,切勿盲目使用美白产品,需根据成因对症处理:


色素沉着:专业清洁即可改善。通过超声波洁牙去除牙结石和表面色素,若色素较顽固,可配合喷砂治疗,利用高压气流将细砂颗粒喷向牙面,高效清除色素。清洁后注意维护,避免色素快速反弹。


早期龋齿:及时补牙阻断病变。若龋坏未伤及牙髓,医生会清除腐坏组织,用树脂等材料填充龋洞,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,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。早期治疗不仅费用低、痛苦小,还能最大程度保留健康牙体组织。


牙髓坏死/发育异常:修复与美白结合。牙髓坏死需先进行根管治疗,清除感染组织后,通过牙冠修复(如烤瓷冠、全瓷冠)恢复牙齿外观和强度;氟斑牙、四环素牙轻度者可采用牙齿美白技术,中度至重度者可选择瓷贴面、全瓷冠等修复方式,但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。


专家提醒:口腔健康无小事,发黑信号别忽视

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指出,牙齿发黑是口腔健康的“直观信号”,无论是色素沉着还是病变导致,都应引起重视。尤其是龋齿,早期症状不明显,若等到出现疼痛再治疗,往往已损伤牙髓,增加治疗难度和成本。


“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,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定期进行口腔检查,才能从源头预防牙齿问题。”专家呼吁,公众应树立“预防大于治疗”的理念,关注牙齿细微变化,及时就医,守护口腔健康。


顶部